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东部享有“乌江明珠”美誉的思南县,该地质公园于2003年被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,2009年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,由思唐、思林、长坝、鹦鹉溪、文家店、板桥、青杠坡等7个集中景区组成。地质公园内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体,兼有典型的地质构造遗迹、峡谷地貌等自然景观和古建筑、古村落、宗教、民俗等人文景观,石林、穿洞、天坑、残丘、喀斯特泉、洞穴堆积等喀斯特景观发育完备,间歇泉、温泉、冷泉、热泉等喀斯特泉一应俱全,景观类型独特而丰富,景色优美而秀丽,类型多样秀美,具有稀缺性。
可溶性岩石和具有溶蚀能力的水流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;水资源丰富的乌江及其思南境内的支流是水动力的主要来源。
1.石林景观的形成
石林形成的初期,流水在产状平缓的厚层石灰岩坡面上流动,沿石灰岩的裂隙溶蚀,形成纵横交错的沟槽和脊状岩石块体,即溶沟和石芽。新近纪晚期,早期形成的石芽被抬升,流水不断往下切割,石芽不断发育成长为高大的、彼此相互隔开的石林。
2.溶洞景观的形成
思南溶洞景观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内容,即洞体的形成和洞内景观的形成。溶洞洞体的形成:洞是由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、侵蚀、崩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思南地区的溶洞洞体是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时期,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岩层层面和裂隙进行溶蚀和侵蚀,使裂隙不断扩大形成的,在贵州高原台升的拉动下,思南地区地壳出现多次间歇性升降,因而形成多层溶洞。洞内景观的形成:思南地区溶洞洞内千姿百态,玲珑剔透的景观是由洞穴水堆积形成的。洞穴水有几种运动形式:渗透水、流动水、喷雾水,不同运动形式的洞穴水,形成不同的堆积物,形成不同形态的景观。
3.乌江峡谷的形成
思南境内的乌江峡谷地貌是在新构造运动驱动下,从距今6500万年的古近纪以来,在碳酸盐岩发育区,经过4次抬升和流水下切、溶蚀、雕塑形成的,是园区重要景观之一。